暑热夏伏 小心湿疹

日期:2023-06-16 点击数: 来源:

暑热夏伏 小心湿疹





序言:夏季的伏暑季节即将到来,雨水多、天气闷热,冷热交替反复无常,特别喜欢湿热环境的湿疹悄悄爬上了不少人的手、腿甚至脸......对于患有多年慢性湿疹的朋友来说,一到这个季节,就开始产生心理负担。湿疹不单单是一种皮肤病,儿童湿疹约有20%~50%的患儿后来发生了哮喘,45%的湿疹患儿后来发生了过敏性鼻炎。也就是说大约80%的湿疹患儿在皮肤症状消退后,又可能发生了呼吸道过敏反应。湿疹的出现就是一个体质需要调理的信号,而不是一味的用药物压制。本期京煤总医院中医科带来有关湿疹的保健调摄,和“湿气”、“湿热”说拜拜!

 

 

一、湿邪阻滞,迁延难愈

早在两千多年前,中医古籍就记载了环境湿热引发各种皮肤问题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到“汗出见湿,乃生痤痱”,即长夏暑湿较重,如果出汗没擦干或直接洗冷水澡,湿气滞留体内,极易发生湿疹、痱子类皮肤科疾病。湿疹顾名思义主要因素是湿邪,湿性粘腻、重浊,难以去除,再遇到脾胃功能机体素质差的人群,容易走了又来,反反复复,导致该病多迁延难愈,不同类型的湿疹表现多种多样,常见的表现有:皮肤发红(红斑),其上可见针尖至粟粒大小的小丘疹或丘疱疹,容易渗水,瘙痒感明显,鳞屑,结痂,皮肤粗糙,色素沉着等。根据时间长短和特征有不同辩证,具体以中医医师分析为主。

二、保健调摄

1.食疗辅助

湿疹虽来势汹汹,治疗后容易反复,但有一物能助您“降伏”湿疹,那就是芡米薏仁粉。其主要食材为薏仁、赤小豆、马齿苋、淡竹叶、槐米、绿茶。可将上述药品打成药粉每日冲服20g,或将其煮水每日代茶饮服用。其中薏仁具有健脾、祛湿、淡斑的功效;赤小豆可消肿、排毒、减肥;马齿苋可清热解毒;淡竹叶有利小便、去烦热、清心的作用;槐米可抗炎、抗病毒;绿茶具有防衰老、杀菌、消炎的功效;芡实可益肾固精,补脾止泻,除湿止带。

2.外用湿敷塌渍

中药塌渍疗法是以中药煎汤后,倒在纱布或毛巾上,趁热湿敷于患处的方法。溻渍法可使药物经肌腠毛窍吸收,而入脏腑以作用全身,具有收敛渗出、祛风止痒、清热解毒等作用。现代研究认为中药塌渍具有促进局部皮肤微血管收缩,有效减少渗出;抑制末梢神经的病理性冲动,起到止痒的作用;软化皮肤角质层,清洁皮肤,清除表面痂皮及附着物,促进药物吸收等作用,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湿疹,皮疹鲜红、渗出明显者。

3.穴位保健

①互动拳法健脾祛湿

在健脾祛湿的功法中有一个简单有趣味的小方法——互动拳法,具体操作是:左手心向下放在左侧大腿上,右手握拳敲大腿面,而左手来回用力搓,然后交换双手,换成左手敲,右手搓。手法里面,搓和敲是最能激发经络的。而大腿面就是脾胃的反射区,长期坚持,可以健脾去湿气。像坐办公室的都市白领经常敲敲、动动便能去湿、醒脾,还能让大脑变灵活,可谓一举三得。      













②除湿止痒三剑客

 

 

曲池穴位于肘横纹的外侧。取穴时,将手肘屈成直角,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即是,曲池穴能转化脾土之热,燥化大肠经湿热,是上半身的止痒穴,也是预防皮肤湿疹的常用穴;阳池穴位于腕背横纹中,在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,是改善手部湿疹的常用穴位。注意刺激阳池穴时,最好时间要长,力度要小。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,位于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,是下半身的止痒去湿穴,按摩阴陵泉穴不仅可以帮助血液循环,还有助于排出身体多余的水分。

4.日常调摄

饮食要清淡,少吃牛奶、鱼类、鸡蛋等容易加重病情的食物,不吃过油、辛辣的食物;对于患湿疹的婴幼儿,尽量以母乳喂养;积极预防便秘,大肠通畅则皮肤干净;控制洗澡次数,湿疹患者平时不宜过频地洗澡,冬季最好一周一次。以淋浴为佳,不用热水烫洗或过度揉搓,洗澡时应用中性的浴液,洗完后及时在患处涂抹药物;穿棉质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,控制室内的温度及湿度;外出时保护患处,避免患处受风或被阳光长时间照射,以免皮肤干燥而加重病情;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避免经常熬夜、忌烟酒,适当锻炼,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紧张、抑郁、焦虑、暴躁、愤怒的负面情绪。

具体保健方式请关注京煤总医院中医科,咨询电话:010-6984252536389 ,欢迎您的咨询。

 

 

文:赵晗璐

 

 

 

Copyright 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. 京ICP备13034273号;京公网安备 11010902000878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