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养生 肝脾通调
告别炎热难耐夏日,迎来立秋节气。立秋之后,气候开始由热转寒,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的时期,人体也随之阳消阴长。
俗话说“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”,意思是,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,则天气凉爽,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,就还要热上一阵;而今年属“晚立秋”,又刚好在末伏内,暑热一时难消。所以在这个八月初,秋燥的情况还不是太明显,仍然处于长夏末期的暑热难消阶段,固护脾胃,严防湿气泛滥仍作为养生长期原则。此外,立秋养生要“少辛增酸”。少吃辛味,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,故在秋天要“增酸”(肝五味主酸),以增加肝脏功能。
一、饮食调摄,少辛增酸
立秋养生,不宜大补。刚入秋,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;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、姜、蒜、韭、椒等辛味之品,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。益肺气滋肾阴,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。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,如梨、百合、莲子、银耳、大枣、藕、赤小豆、蜂蜜、甘蔗、燕窝、芝麻、鳖肉、菠菜、乌骨鸡、猪肺、豆浆、鸭蛋、橄榄等。当然,这只是对正常人及血虚、阴虚体质的人而言。此处推荐一些立秋时节的小方子,辅助调养。
1、清炒茼蒿
茼蒿是天然的养肝菜,色青味辛、甘,性凉。入心、脾、胃经。安心助眠,清心养肝。清炒茼蒿不仅味道清爽,营养也十分丰富,经常食用睡眠好,清肝解肝毒,增强免疫力。在立秋之后经常食用对肝脏解毒功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,并且清心安神效果也十分显著。
2、沙参玉竹老鸭汤
素有秋冬养阴的说法,多食滋润养阴食物更顺应四季养生法则,天气渐凉,气候干燥,易出现咽干、鼻燥、咳嗽少痰、皮肤干燥等津伤失润等一系列秋燥不适症状。这时,我们可以煲个沙参玉竹老鸭汤以养阴润燥。主料是老鸭肉、北沙参和玉竹。汤中沙参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能滋阴清肺、养胃生津、除虚热。玉竹性微寒,味甘,质润多液,具有养阴润燥、生津止渴等功效,两味合用滋补养阴力大。而老鸭性寒,味甘、咸,有滋阴补血之功,民谚说“嫩鸭湿毒,老鸭滋阴”,因此在用于秋季调补、食疗时,多选用老鸭。
二、保健调摄
1、谨防空调袭人,切勿情绪“中暑”
立秋后,办公室的空调照旧,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,也容易患上空调病,天气早晚较凉,稍不注意,就会出现腹痛、吐泻、伤风感冒、腰肩疼痛等症状。立秋以后,早晚天气偏凉,空调开放时间不宜过长,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。这样,既可降温祛暑,又可预防空调病。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。身体虚弱者,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“避寒”。初秋免不了出现“秋老虎”的炎热天气,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,应积极防范“情绪中暑”。要做到内心宁静,神志安宁,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也应主动予以排解。同时还应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2、穴位保健
立秋之后,阴气旺盛,阳气沉伏,人体就像冬季一样,逐渐进入了封藏的时候。阳气要深藏起来,不被外界的寒冷所损耗,所以秋季养生以养收为原则,关键是要培补元气。此处推荐一些顺应时令的保健要穴。
① 艾灸关元穴
关元位于下腹部,前正中线上,脐下三寸(手四横指处),使用艾条温和灸或者选择艾灸盒,艾灸频率为每日或隔日一灸,每次艾灸10—15分钟。借用窦材的话来总结:“灸取关元功力多,健体轻身无病患”,只要夏秋之交注重养护阳气,可以保得秋冬平安。在三伏天艾灸效果最佳,抓住此时补充身体正气。
②艾灸太白穴
可以采取侧坐或仰卧位,太白穴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(第1跖趾关节)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,按压感觉酸痛即是本穴。太白是脾经的原穴,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。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,气不足、血有余,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,每天艾灸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不足,同时艾灸此穴也能调理秋凉引起的脾胃不适。
这一期的立秋养生就到这里结束了,祝大家顺利度过三伏天。
具体保健方式关注京煤总医院中医科,咨询电话:010-69842525转36389。
文:赵晗璐